欢迎光临 JELLY SOTRE。
3月,是女性之月;是花开之季。在众多女性美学话题中,今天我们想给大家带来一些中外关于女性的绘画作品欣赏与解读,以及分享两位女画家的人生故事。花如其人,人与其花,盛开之时,或芳香四溢,为之倾迷;或无人熟知,只得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亦或是修得永生,不管时间如何流逝,依旧雅俗共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本期JELLY STORE 化身女性美学花店,四下摘掇,各色新品花束齐上架,与君同赏。
花与汝孰美? | Women’s Day
女性美学二三事
本期共 5 种鲜花上架
Chapter I 花 · 牡丹
牡丹是中国的国花,以此来形容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仕女最为不过。
01 |《仕女图》- 解读古代仕女画
仕女画是中国古代人物画中的一个类别。
“士女”一词最早出现在朱景玄所著《唐朝名画录》,书中提到一系列画家皆擅长画“士女”。至宋朝中期,“士女”一词才被广泛使用,代表的是中国古代那些美丽聪慧的女子,是历代画家热衷描绘的对象。
魏晋南北朝是《仕女图》的早期发展阶段,女子的选材主要是古代贤妇和神话传说中的仙女观音等,形象的原型通常来自诗词歌赋或民间传说。大都是古代画家心中臆想出来的美好模样。
而到了唐代,仕女图也随着时代的辉煌发展,进入了繁荣兴盛的阶段。画作内容多以宫廷中王妃贵嫔的宫廷生活为写照,宫中女子的雍容仪态跃然纸上,后宫生活也尽然展现。
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以工笔重彩画法描绘四位贵族妇女,全画分为“戏犬”、“漫步”、“看花”、“采花”四个情节。诸位仕女体态丰腴,面容圆润、各梳高耸发髻,簪饰步摇花树,又牡丹、芍药、荷花等折枝花朵插于发髻之上,蛾眉间贴金花子。身着博袖敞领纱衣,内著束胸曳地长裙,裙色朱红或大撮团花装饰。簪花仕女都有彩绘泥金披巾围绕肩臂再下垂至膝部。左侧第二位仕女绘画比例小于其他仕女以显其位置稍远,颈下饰有造型宽大的金项圈。
继唐代之后,工笔花鸟画迅速发展,宋代的仕女画因此逐渐式微,结合宋代社会风气保守慎微,对男女礼教严苛,所以在题材与创作对象上进行了创新,除了范围更广泛,也更注重了写实和人形塑造,体态更为生动自热,女性姿态趋于纤细柔弱,婀娜内敛。其中不乏一些仕女劳作绘画。
元代因社会动荡、政治冲突等原因,“仕女画”已逐渐衰退。
到了明清时期,人物画早已不是文人们心思之所往,所望之处已是山水之间。因此明清时期的人物画就只剩两种:一是供奉于宫廷中的画家所绘制的帝王功绩图;再来就是民间画家以民众未购买对象而画的仕女图。
也得益于此,仕女画到了创作的鼎盛时代,出现了焦秉贞、费丹旭、改琦等大批名家。并首次把西方绘画优点融入到绘画中。
《月漫清游图》里深宫庭院中,仕女们聚集一起,赏月、观梅,打发着宫中安逸却清冷的时光。清代的仕女身影多为纤细,陈枚在仕女们的脸上尤其借鉴了西方绘画的晕染技法,用笔精致巧妙,造型与色彩相比初期仕女画也已大不相同。
到这里,中国古代的仕女画便为大家解读到此了。接下来,我们将目光转向邻国日本,看看日本绘画大师又是如何刻画女性的。
Chapter II 花 · 樱
“世の中は三日見ぬ間桜かな。”
“不见方三日,世间满樱花”——大岛蓼太
02 |《浮世绘美人画》- 女性内心深处
浮世绘,指的是“虚浮世界的绘画”,它其实是日本江户时代才有的产物。所描绘的,就是当时的世俗生活。受众也并非是皇室和贵族,内容不是诗情画意,反而是歌舞伎、青楼女子,还有大量的春宫图。
浮世绘三大家之一的喜多川歌麿是“大首绘”的创始人,也就是有脸部特写的半身胸像。与葛饰北斋相比,他对处于社会底层的歌舞伎、大坂贫妓充满同情,并且以纤细高雅的笔触绘制了许多以头部为主的美人画,竭力探究女性内心深处的特有之美。
几乎所有的浮世绘画师都将吉原妓女作为表现对象,但喜多川歌麿笔下的吉原妓女不仅是一道社会风景,他更善于敏锐捕捉和细腻刻画日常生活细节和丰富的喜怒哀乐表情,将视线投向游女们的心理深处。最早开始研究浮世绘的19世纪法国文学家龚古尔在其所著《歌麿》一书中,将喜多川歌麿定义为“青楼画家”,尽管略有以一概全之嫌,但还是相对准确地把握住了他画业的主要成就。
《青楼十二时》系列是喜多川歌麿表现吉原游女生活细节的代表作。在当时的江户,没有严格的时间概念,按照习俗,一个“时刻”即两小时。全系列共12幅,随时间推移选择了游女生活有代表性的内容。通过特定的服装样式及其纹饰表现特定的人物,体现出喜多川歌麿对吉原风俗的了如指掌以及对游女生活的细致观察。
“青楼十二时”里分别代表每一时辰的江户十二名妓,不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更成为歌麿不容置疑的传世代表作,这些美人华丽的服饰都是选用特殊颜料和上好纸张的多色套印.甚至洒以发亮的云母石细粉。
张爱玲曾在文章《忘不了的画》中,描写过喜多川歌磨记录艺伎24小时生活的《青楼十二时》:“日本美女画中有著名的《青楼十二时》,画出艺妓每天二中四个钟点内的生活。这里的画家的态度很难得到我们的了解,那倍异的尊重与郑重。中国的确也有苏小妹、董小宛之流,从粉头群里跳出来,自处甚高,但是在中国这是个性的突出,而在日本就成了一种制度。在日本,什么都会成为一种制度的。艺妓是循规蹈矩训练出来的大众情人,最轻飘的小动作里也有传统习惯的重量,没有半点游移。”
Chapter III 花 · 雏菊
03 |《Mary Cassatt: 12 works 》- Google线上专题展
Mary Cassatt,是一位美国出名印象派艺术画家,同时也是被公认为是19世纪最著名的美国艺术画家之一,其作品主要以描绘母女亲为主题,投入感情的态度以及捕捉到的每一天,每个亲密的时刻是她创作作品的特点。
【Mary Cassatt 线上专题展】(小程序点击复制链接在浏览器中粘贴浏览)
Chapter IV 花 · 永生花
“I paint flowers so they will not die.”——Frida
如果说世上有什么事情可以两全,我希望是花开永不落,芬芳当如初。
04 | 《Frida Kahlo:弗里达》- 将不幸活成潇洒人生
“I hope the exit is joyful and i hope never to return.”
“但愿离去是幸,但愿永不归来。”——Frida
由于青年时期的一场公交车祸,一根铁管从Frida的右臀刺进子宫,Frida不仅活了下来,她也没有为此放弃人生。即使终日卧床,也没有停止作画,满身石膏绘满彩色蝴蝶,甚至将画板搬上了床。奇迹总会在意料之外发生,对于Frida来说亦是,她克服了病痛,又能站了起来。Frida的充满浓烈色彩又夹杂一身疼痛的画作人生就此开始。
此时的Frida除了刚经历完车祸的不幸,自画像中的她依旧是乐观动人,画作内容表达单一。
为求生计,Frida拎着自己的这幅作品前去“拜访”一位著名的墨西哥艺术家,壁画运动三杰之一 Diego Rivera。得到Diego的赏识,两人感情快速升温,一直不知道婚姻何谓的Frida,与刚刚经历了婚姻失败的Diego,就这样走入了婚姻,成为了彼此纠缠的灵魂伴侣。
在两人的结婚照中,Frida没有穿上传统的婚礼服,而是一身绿裙,以红巾点缀。鲜明的色彩对比,大概比素净优雅的婚礼服,更能表达出Frida心中对幸福的描写。
但是爱与性,往往是两个矛盾体。Diego对Frida说,“我无法在生理上专一,但我可以在对你的感情上忠诚。”,Frida不是一般的女性,虽然接受这样的丈夫不容易,但是她爱他。不仅如此,Diego说他俩是天生一对,我承认,因为Frida也同样享受与其他人的性爱,包括女性。
原以为那场车祸会剥夺一个母亲的权利,但没想到,上天没有这么仁慈。因为再也没有什么比拥有之后再失去来得更痛苦,Frida经历了失子之痛后,画下了这幅画作,画作内容已经渐渐地可以感受到她心中的一切悲恸与苦痛。
如果不是直到看见Diego将手伸向自己的妹妹,Frida不知仍会在这样畸形的婚姻中维持多久。爱得太深,失子伤痛、背叛失望、出轨内疚都未曾离婚,直到最后的政治牵连不得不各自安好。
独自一人的Frida仍就活得精彩热烈,无论之后的背瘫和截肢带来多少疼痛,她仍能享受画画与性爱的快乐。
或许真的天生一对,Diego最终与Frida复婚,陪伴她直到最后。最初不被看好的一对,竟也一同走过了银婚。
想起电影《弗里达》中的开头与结尾,Frida就是那样的一个女子呀,即使只能躺在床榻上,她也要穿上一身浓烈的红裙,连人带床,躺着出席自己的个人画展。
或许这一生是不幸,或许离开是一种幸运,或许再也不想重来,但我相信她此生的每一分钟都努力地尽兴。
05 | 《潘玉良》- 青楼里走出来的一代画魂
潘玉良出生于1895年,那一年是清光绪二十一年,同年也是画家徐悲鸿的出生之年。
说起潘玉良,她的定义有很多,但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从青楼里走出来的一代画魂。”。
没错,眼前这位就是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潘玉良,以及她的自画像。
潘玉良,我们应该叫她陈秀清,又或是张玉良。多重身份意味着背后有众多的坎坷经历。如果人生是一本书,那么陈秀清的开篇无疑是悲惨而沉重的。
从8岁父母相继离世,自己成为孤儿开始,命运之轮便开始扭转,她被舅舅诓骗卖到青楼,改名为,张玉良。然而,在16岁那年,她遇到了那个将她从地狱中拉起的良人,那个人就是潘赞化。
张玉良没有方桃譬李的美貌,但是她的歌声却能在那场盛宴中,以一首古调《卜算子》走进了海关总督潘赞化的心中。随着两人的情投意合,张玉良欣然接受了潘赞化为她赎身,恢复自由并成为了潘赞化的小妾,或是为了报答恩情,张玉良自愿改姓潘姓。
在丈夫的引导下,潘玉良开始了学习,甚至成为了邻居洪野先生的门下。潘玉良虽然有着过人的艺术天资,然而她的求艺之路却并不顺遂。“妓女”这个曾经的身份,始终是一道迈不过的坎。23岁的潘玉良落榜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原因也仅仅是因为“那个身份”,任教的洪野先生得到消息后,便迅速赶往了刘海栗校长的办公室,在他的据理力争下,刘校长慨然地在录取名单中加上了三个字,“张玉良”。
至此,潘玉良国内浓烈凄惨的艺术生涯便开始了,但很快便也结束了。西画在国内受限,身份引人非议,我想潘玉良对于这一切大概是失望的。
毕业后在刘校长和潘赞化的支持下,她坐上了加拿大皇后号,踏上了去往巴黎求学的征途,在那里她认识了中国同学徐悲鸿,学习法语,以优异的素描成绩考进国立里昂美专,两年转插巴黎国立美专、罗马国立美专。33岁的潘玉良在油画专业毕业后,没有选择停下学业立即回国,而是又考入了雕塑班,继续学苦生涯。然而此时远在国内的潘赞化倒了,零星且时有时无的留学津贴让在法国生活学习的潘玉良不得不时常忍饥挨饿。所幸的是,油画作品《裸女》获奖,奖金为她的艰苦生活带来一丝喘息。
命运之轮从未停歇,潘玉良与正游历欧洲的刘校长不期而遇,异国他乡,多年重逢,无从得知他们倾诉多少。但至此,九年的异国他乡漂泊终是带着圆满与喜悦结束了。回国后,潘玉良受聘为上海美专绘画研究室主任兼导师。回国后举办了接连多次的个人展,却在第五次展中,因画作《人力壮士》上贴着的一张写着“妓女对嫖客的颂歌。”的纸条,人生又被推向了高潮。再次失望,再次离开。再回来已是物是人非。
二十多年间,刘海栗校长被划分为右派,赞化写信劝她自保莫理;中法建交等待祖国的召唤,却得知赞化已离人世。等待之间一晃又十年,纵然祖国派人来迎,能带回去的,也只剩下那些画作了。病入膏肓的潘玉良未曾能够回到那个出生的地方再看一眼,便已永别了。
潘玉良这一生从尘埃中发芽,从弱枝长成碧树,然生花却无果。
小编最后想说:
不同于Frida的潇洒尽兴,潘玉良的一生都在隐忍,但不论潇洒亦或隐忍,不论是什么样的人生,什么样的性格,作为一个女性都应该、都值得,活出自我。
另外,JELLYSTORE 17期为大家提供【弗里达线上展览】的途径,感兴趣又错过的童鞋欢迎前往~
–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
本期内容由JELLY STORE – 店员小婷策划编辑
如果本期能为你带来一些些收获的话,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心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