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成功归纳起来有3个方面:
1.毕加索的艺术激情毕生饱满
毕加索一生,情人常换,但他对艺术的挚爱却终生不渝。不管贫贱时还是富贵时,他一如既往地充满着艺术创作的激情。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
2.世界潮流推波助澜
从美术专业角度对毕加索艺术的分析毋庸赘述,人们容易疏忽的是,毕加索的成功更是由于他所倡导的艺术精神吻合了现代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人性解放使西方获得发展的巨大动力。勇于探索,勇于突破,张扬个性,成为西方近现代艺术大师“主旋律”。毕加索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毕加索是画家中最为特立独行者,他从不为世俗的观念和学术的权威所桎梏,他也不愿意戴上学术性定义的桂冠。他笔下人物扭曲、拼凑的肢体和五官,惊世骇俗,颠覆了此前西方美术史所建立的审美标准。他的画让人们发现,原来我们还可以这样看世界,我们还可以这样自由地表达内心的狂野。毕加索画上的狂野,其实不过是世人内心或多或少的狂野,但在他之前没人敢于如此坦率地表达。
经历了二战以后,西方社会对“权威”进行了反思,毕加索的这种与“权威”作对的艺术创作,与当时的社会思潮产生了共鸣。
毕加索从来不是只关在画室埋头创作,不闻窗外事的画家。其油画《格尔尼卡》即抗议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他对新的事物和思潮充满了好奇和激情。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的西方社会,普遍崇拜工业,甚至认为工业可以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毕加索也像现在的年轻人热爱网络一样对工业革命带来的新世界满是憧憬。我们如果换个角度来看他的某些立体主义绘画,是否与工业图纸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他对所处世界充满兴趣,但他永远坚守以一个艺术家的立场来发出自己的声音;他的画千变万化,但这些变化永远出自一颗率真而充满想象力的心。因此他的画无论千变万化,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
3.毕加索无视嘲讽特立独行
毕加索将创作的自由视为生命。当他“蓝色时期”和“粉红色时期”的新探索刚刚被社会认可,他就立即放弃,画出了《亚威农少女》。这是一幅与以往的艺术方法彻底决裂的立体主义作品,取消了古典主义绘画的透视关系,其“野蛮”“粗俗”,不仅令那些传统的艺术家们感到难于接受,甚至连当时的一些前卫艺术家都感到震惊。社会各界一片嘲讽和指责。他的朋友们也全盘否定之。马蒂斯说,这是一种暴行,发誓要让毕加索“沉下去”。他的好友乔治·勃拉克也不给予一句赞语,第一次评论时,只淡淡说了一句:“这好像在表示我们应该换换口味,用麻屑和石蜡来代替我们吃惯的东西。”收藏家们集体放弃了对他收藏。毕加索置之不理,他自信地认为,他新的画风将赢得年轻人。等到他成功时,这些老藏家还会回来找他。事情的发展果然如此。《亚威农少女》不仅是毕加索一生的转折点,还创造了全新的造型原理,成为现代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资料来源: http://collection.chinaluxus.com/Itm/20111012/60060.html
应该承认, 很少有人能获得象毕加索那样大的声望, 或是对20 世纪的艺术造成那么大的影响.他的作品中表现出了生命的活力和20 世纪人类不息的探索精神, 具有世界性的意义.他承继了人类传统艺术的精华, 触及了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1973 年4 月8 日, 毕加索结束了91 岁的生涯, 关於他的死, 似乎谁都不曾提出过疑问, 他是年老寿终的.需要指出的是, 这位具有无穷创造力的人, 有着鲜明的与众不同的个性.毕加索没有一个飞腾的晚期, 他的名望使他精力分散.为了躲避人们对他的热情追访, 他隐居在一所座落於山顶的别墅里, 只接待他愿意会见的人.直到临终, 他依然喜爱恶作剧和离奇古怪的花招.这就使他的死亡无疑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也为人们探索他的死因提供了一个佐证.
1988 年6 月, 希腊女记者阿里亚娜·斯特拉辛奥波洛斯·赫因汤历经5年研究, 在美国出版了一部毕加索的新传: 《毕加索, 创造者和破坏者》, 书中披露了这位艺术大师的一些鲜为人知的轶事.在她的笔下, 毕加索是一个粗暴专横、自私自利、不负责任、幸灾乐祸、诡计多端的人.书中曾提到毕加索与一名年轻的茨冈人搞同性恋, 后来, 这位茨冈人离开了他, 他发誓, 要报复.阿里亚娜还写道: 毕加索在巴黎大街上与一名17 岁的少女玛丽·特里萨·沃尔特相遇, 并对她说: "我是毕加索, 您和我在一起会成为名人的.我们在一起一定会快乐的."在当时的法国, 21 岁以下的均算未成年人, 但是毕加索却在玛丽·特里萨18 岁生日那天占有了她.他把玛丽安置在一个夏令营里, 而他则与妻子奥尔加·科拉瓦, 一名俄国芭蕾舞演员在附近度假.
白天, 他让玛丽当模特儿; 一俟晚上, 他就借故溜出去与玛丽幽会.从此, 毕加索就开始纵欲, 成了一个可怕的男人.在玛丽生下女儿梅娅不久, 毕加索又遇到了女摄影师多拉·马尔, 於是他又抛弃了玛丽.因此, 长时期的纵欲, 是促成毕加索死亡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不然的话, 毕加索还可以多活几年.据阿里亚娜透露: 该书中的许多素材都是由毕加索的前妻弗兰科斯·吉洛特提供的.弗兰科斯是毕加索1943—1953 年的生活伴侣.现在她已和一名医生结婚.此书一半是写她的.该书出版以后, 在世界各地引起了轩然大波.
艺术史学家和传记作家约翰·查理森曾在《住宅与庭院》杂志上披露说, 毕加索在1915 至1916 年间, 曾与一位巴黎妇女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罗曼史.查理森曾是毕加索的朋友, 他说, 这位妇女名叫加布里埃尔·德佩尔·莱斯皮纳斯, 她遇到毕加索时27 岁.查理森说, 最令人惊奇的是在一幅素描的镜框底部夹着一张小纸片, 毕加索在上面写道: "我已请求善良的上帝允许我向你--莱斯皮纳斯求婚".毕加索在这之前从未表现出对结婚感兴趣, 尽管他后来有过两个妻子和许多情妇.此事证明, 毕加索一生中究竟有多少情妇, 无人知晓, 从而为纵欲一说提供了有力的注脚.
还有的学者试图从艺术规律、艺术与女性的关系来探讨毕加索之死.毕加索在其一生中从无数个女人身上得到过灵感.艺术家的爱情、婚姻和家庭状态如处在比较和谐美好的阶段, 便会给艺术家创造良好的创作心境和创作环境.在促成艺术家创作力爆发的各种个人因素中, 感情因素往往是一根"导火线".而毕加索的创作热情、创作工作是在与最后一位妻子雅克琳结婚之后才又焕发了青春的活力.如果没有雅克琳的存在, 没有从她那里得到灵感, 毕加索的最后10 年就不会那样充实.在毕加索最后10 年的作品中, 可以看出结婚带来的生活的安谧以及从比自己年轻40 岁的妻子那儿得到的激励与迫近的死神之影的相互交错.但据学者、专家的考证, 在毕加索生命的最后一年, 被毕加索钟爱的雅克琳"神经不正常", "安眠药服多了, 简直象半个病人".这使毕加索感到无限痛心, 不能不影响到他的生活和创作热情.伤感时时在折磨着这位艺术大师.另外, 从艺术创作规律来看, 高峰期过后, 便是无可挽回的衰退期, 即使伟大的艺术家也无法摆脱创作力衰退的命运, 因此, 毕加索也不能幸免.而从毕加索最后几年的创作实际来看, 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两个原因, 对毕加索的打击是很大的.毕加索就是在这种氛围下郁抑而死的.
有的学者则对此提出疑议, 认为证据不足.从客观上来看, 由於毕加索个性古怪, 举动神秘莫测, 对许多事避而不谈, 使人无法知道真相; 加上毕加索死后, 又缺少详细的死亡报告, 这就难免会引起后人的猜测和争议.